前言
本
论述的思考动机在于美术教师除了在学校扮演教师教学的身份之外,附予其第二身份「驻校艺术家」的定位作为探讨主题。从附予美术教师新身份定位来思考美术教
师在新定位中所扮演对学校、社区和学生所带来的效应。本论述将从㈠驻校艺术家的功能性、㈡美术教师与驻校艺术家的差异性以及㈢新定位的美术教师所带来的效
应,作为本论述之探讨方向。
第一节驻校艺术家的功能性
驻校艺术家(Artist in Resident)
这一名词在国外许多大学其实并不陌生,甚至于有些国家更是透过政府之政策鼓励学校推动驻校艺术家之活动,然而此一名词在马来西亚却可以说是一个较新鲜的名
词。因此,在国外已经行之有年的活动,我们是否有必要去思考驻校艺术家在独中落实的可行性及其效应。在探讨独中驻校艺术家是否可行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于驻
校艺术家的功能性和意义做进一步的诠释。
驻校艺术家(artist in Resident)顾名思义就是邀请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之工作者入驻校园,并透过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或表演行为来带动校园艺术风气,并间接引导学生增进学生对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以加强学生对艺术与人文教育的推行。在「驻校艺术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一文中有提出驻校艺术家的意义为:(1)、以校园之公共开放空间与自由学习之情境,有助于艺术欣赏人口的培养与艺术情境的营造。(2)、艺术家走进校园,与师生、民众交流互动,分享参与其创作经验的风硕果实,以实践『艺术扎根校园』的理念。[1]上述对驻校艺术家意义的诠释也说明了此办法的设立是希望借由艺术家的个人人格特质来营造校园的艺术氛围,进而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与此同时,驻校艺术家的作用在「驻校艺术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一文中也提出了驻校艺术家的作用为:
(1)、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形式之艺术家,分享了解其创作理念、历程,从而获得艺术观念的启发,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兴趣。
(2)、将艺术介绍给校内师生和大学周边社区居民,使「艺术扎根校园」,并以校园为中心,建构「社区文化」。
『驻校艺术家』对学生的艺术学习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可帮助学生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素质,并能藉此懂得评赏外界事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促进其它学习领域的学习效能,发扬及反思本土文化、其它文化的传统和价值。[2]在文中提出的以校园为中心,建构「社区文化」的概念是很适合华文独中长期与华社互动发展的一种模式概念。透过驻校艺术家的计划除了可以借由艺术家的人格特质去引导学生艺术学习产生兴趣,同时透过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可以营造校园、社区与以及学生三方面的互动式更加的紧密结合。
此「驻校艺术家」概念的落实其实就是以艺术家为中心主体,借由艺术家的人格特质和创作表现开始向外扩散至学生、校园以及社区。因此,对于艺术家的特质我们可以归纳出下列数点:
㈠艺术家的个人表现能力和方式具有独特性。
㈡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较来的敏感。
㈢在生活行为和认知上是正面积极的。
㈣在文化推动上能扮演校园和社区的主要桥梁。
在具备上述特质的艺术家驻入校园是可以有效加强艺术教育不足的地方和提供更多元化的艺术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艺术认知的知识,同时也能开扩接触艺术的管道和层面,并间接的透过艺术活动,例如:公开演表、开放工作室、艺术家现场创作等方式,拉近校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美术教师与驻校艺术家的差异性
独中美术教师的人数并不算多,全国美术师资人数的分部情况也不均匀,一般是以中南马的师资较稳定,其它地区要视学校人数情况。因此我们大约可以用学校学生人数来界定美术师资的人数比,一般以学校学生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美术师资为0~1人,学校学生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美术师资为2~6人,其中又以超过3位美术老师的学校是因为该校有开办美工班,需要更多的师资身兼各门艺术专业课程。
在
独中美术师资的来源上,约百分之九十是不具艺术教育专业的师资,也就是说很多师资是在本地学院完成两年的专业学院文凭后就投入独中教育的工作,因此大部份
的师资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是沿用师徒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应为考试升学的压力,也造成了美术老师在教学上只偏重考试要考的题目来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局
限了美术教育的不足,在艺术人文兴赏的教学方面也严重的缺少。然而在这不足的情况下,适当的引入驻校艺术家在校园是可以弥补美术教育在教学上的不足。
艺
术教师在教育的环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必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提示,并且评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
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必要而教育专业的。艺术家进入校园的教学目的和艺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同。艺术家可以拋开艺术教师的素养规章,运用自己的经验和
创作方式来面对学生、教师、社会大众。学生对于艺术家的学习态度与艺术教师之间也不相同。学生和艺术家的互动是自由参加且免除评量压力。教师长期在校教
学,而艺术家的时间是由学校决定。驻校艺术家的课程设计可依艺术家特性,不一而足,教师的课程则须注重关联性和课程发展。[3]
因此,我们可以将美术教师和驻校艺术家的差异性区分如下表:
美术教师
|
驻校艺术家
| |
面对教学
|
美术教师都会局限于教学目标,通常是因为考试考甚幺,老师才教甚幺的情况。(此为目前独美术教师的情况)
|
艺术家的教学目标,多数是以艺术家本身的学经历作为教学的典范,不受限而且多元化。
|
面对学生
|
受限于课程目标以及考试目标所需,学生必需学习某些特定媒材。
|
学生可以依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学习,没有考试和作业的压力。
|
面对学校
|
教师只需重视学校教学的工作,其它的艺文活动视情况而定。
|
带动校园艺术的氛围,透过演讲、工作营、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参于活动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对于人文艺术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
面对社区
|
没有直接关系
|
透过在校园的各项活动,开放社区的参与,可以加强校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
面对时间
|
在一定的时段内,需要完成阶段性的教学进度。
|
时间较具弹性,可以应活动的设计拟定驻校的时间。
|
第三节新定位的美术教师所带来的效应
在
美术教师和驻校艺术家的差异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间事实上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美术教师在局限的教学中要如何加强提升校园的艺术氛围,驻校艺术家的概念无
疑是可以弥补教师教学上的不足。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如果美术教师也是「驻校艺术家」,是否会为校园里带来另一种的新气象呢?美术老师除了是教育者,他的另
外一个特殊身份应该也是一位艺术工作者,独中美术教师普遍面对缺少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共鸣者也没有观众,在没可以施展的舞台情况下,这第二特殊身份
(艺术工作者)往往会被人遗忘,而只当一位美术老师。
如果可以赋予美术老师新的定位(驻校艺术家)相信会对于独中的美术教育会有所提升,其带来的效应会有:
⑴给予老师创作的空间和平台,让老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能够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有助于老师的创作生命不会应教学工作而停止。老师的创作提升相对的对学生也是一种帮助。
⑵成就与荣耀,艺能科教师在升学主义中常被忽视,上课节数多要面对的学生也多(有些是一位老师对全校学生),老师教学没有成就感。设置驻校艺术家可以给予美术教师自由发挥创作的空间,使其除了教学之外,能够找到属于自己创作的另一个成就和荣耀。
⑶艺术的表现行式有千万种,每一个美术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表现方式,能够借由驻校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的可以形成校园里的独特文化,以及发展成各校的校本课程。
⑷老师的角色不在只是在学校教学,应该赋予美术老师新的职责和使命(驻校艺术家一职)。驻校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有助于协助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更为紧密,当中美术教师应该扮演两者之间的桥梁,促进校园艺术氛围也加強提升社区人文艺术。
⑸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不在是施与受的单向关系,常期接受华社支持的独中与社区的关系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美术老师在第二身份中可以扮演回馈社区的角色,透过人文艺术的展演能促进双向互动关系更紧密。
结语
在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上,我们通常无法使用很理性与科学的计算方式来
评
定艺术文化学科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然而在推动艺文发展上的关鍵点在于人。人是所有艺文发展的源动力,在所有的艺术发展史中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推
动美术教育、校园艺术以及社区人文方面的关鍵点都是来至于人,校园艺文要得到全面的提升不能只靠几本课本和几堂课,人文艺术应该是全面性和生活化的来提
升,使其能百花齐放的释放艺术的能量和氛围,其中扮演此一关鍵角色之人便是艺术科教师。若能适当的引入驻校艺术的发展是有助于全面提升独中的美育教育的方
法之一。人文艺术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表现,此发展除了关鍵点在人之外,还需要空间和时间适当的配合。校园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是决定艺文发展的
广度[4],而时间的长短则决定了艺文发展的深度[5]。人、空间、时间三者关系是达成驻校艺术家对于提升学生艺术鉴赏、校园艺术氛围和社区人文价值的主要元素,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也缺一不可。
(本文为旧文新贴,旧文于:大红花国度部落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