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华文独中艺术营全体营员、艺术家与来宾大合照 |
整理:董总课程局美术学科编辑 张厚耀
一、艺术营的源起与构想
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一直以来都是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简称:华文独中)的办学宗旨,过去华文独中给华社的印象是强调数理科优越,在2005年董总课程局成功举办第一届华文独中科学营后,董总课程局便开始思考举办艺术营的可行性,其最初的目的是想借由艺术营的举办,强调人文艺术学科在华文独中的教学体制内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董总课程局便在2006年开始草拟出艺术营举办的四大宗旨,分別为(一)提倡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目标。(二)透过艺术营加强美育类学科及学会在校园内的营造与落实。(三)达到华文独中学科均衡的发展。(四)达成校园艺术总体营造的工程目标。基于上述的宗旨,课程局对于艺术营的规划是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在举办的形式上分成四大类別来轮流举办之,此四大类別分別为:(一)视觉艺术类:主要以绘画、设计、雕塑、工艺、建筑、装置艺术、动画等。(二)音乐艺术类:主要以东西方音乐演奏、演唱、民族音乐、应用音乐等。(三)表演艺术类:主要以舞蹈、戏剧、相声、布袋戏、影像、地方戏曲等。(四)文学艺术类:主要以华、巫、英三种语言的小说、散文、诗词创作与欣赏等为此类別。而艺术营的最终目标将是希望华文独中都能全面发展出各自的校本艺术课程,往后艺术营的举办形式将转变成“艺术嘉年华”方式全面落实。
在2007年的第一届艺术营便是以视觉艺术类为主,联办单位为居銮中华中学,全国高初中参与的学生人数多达350人,活动地点在居銮中华中学,共为3天2夜的活动。活动内容分为 (一)当科学遇见艺术、(二)老街户外写生、(三)蜡染再现居銮印象、(四)大型艺术讲座、(五)与艺术家夜谈。除此之外,大会也为带队的老师安排了两场培训活动,分別邀请了台湾水彩画大师谢明锠教授以及陶艺大师施惠吟教授为老师们现场创作示范,让带队的各校老师都获益良多。
二、新美术教育的实验场域
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在2005年提出《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简称:教改纲领),其中在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建议中,提出「要突破分科教学的局限,教师在备课与教学时可加强横向的联系与讨论,研究学之间综合性的问题,例如,实施主题教学,推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要重视理科与艺文教育平衡发展,加强高中理科班学生的人大内涵、文科班学生的科学知能、全体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同时,引进校外资源,让社区也成为学生的“教室”,例如设计“学习单”,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访查工作。」[i]
因此,第一届艺术营的形式以视觉艺术类领先开跑,在营会课程规划上,主办单位设计了三大主题活动,其中希望传达出美术学科在教育改革中是可以扮演各学科横向交流与合作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我们设计“当科学遇见艺术”的活动单元,想透过科学的知识结合学生的美感经验,去玩成主办单位要求的设计作品,如高中组,我们要求学生们设计一件能够承载一颗鸡蛋从四层楼高处,以自由落体的方式降落而鸡蛋是完好不会破裂的,因此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需掌握好科学中自由落体的原理与知识,加上学生自己的美感经验,并发挥自己的创意,来设计一件具备实用功能与美观的作。
第二个活动单元的构思是希望校园与社区在此次活动中产生互动,因此我们进行一次大型的老街户外写生活动,全国350位学员同一时间在居銮老街进行户外写生,这也许是当时国内第一次上百人在老街上同时进行户外写生,活动除了让全国的学生可以同时进行水彩写生的交流,也让校园活动延伸到社区,让社区的人也可以同时参与和感受,其另一个意义是希望学员们对乡土的认识和认知,并且传达对于古老建筑物保存和维护的重要性。因此,营会也邀请了古建筑维护工作者来给学员讲述“五脚基”的历史背景以及古建筑物的建筑特色,希望透过一次知识的传导和现场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们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是以一个学科横向合作的概念进行,在之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与銮中的历史学会和指导老师进行了一些居銮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了一些老照片和老居銮人的口述,作为营会进行时的简单介绍。同时也邀请居銮资深画家张育南老师来分享他过去在居銮写生的经验和述说居銮的故事给学员了解,这是一种试验性把学科整合的方式,让画画不是只有技能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的概念在这单元中可以发挥出来。
第三个活动单元是传统蜡染制作(Batik),这是一个让学员们了解友族传统工艺制作的单元,但是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中,也要求学员们必须以“居銮印象”作为蜡染的创作题材。因此,在活动事先准备,要求学员们先了解居銮,听老居銮述说居銮的故事,第二天清早便要求350位学员用步行的方式从銮中走到居銮老街,全程约30分钟,在这30分钟的行程中,大会要求学员用观察的方式去了解居銮,之后在老街写生回来,便进行蜡染创作,学员们以小组方式,先讨论他们对居銮的印象,之后再以图像的方式用蜡染呈献出来。
以上三个大型活动的设计,最主要是要回应教改纲领中对课程横向合作的实验,把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个活动中进行,把相通和同质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元性和趣味性。除此之外,营会也安排与大师夜谈,大会邀请了海内外杰出的艺术家,以分组的方式,让学员可以直接的与大师们交谈,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历程。
三、资源整合推动人文活动
第一届艺术营最大的挑战就是资源的整合,各校或各地方社团要举办绘画比赛并不是件难事,但是办一场与社区结合的营会,需要动员和借助地方人力物力是一项大挑战,不论是在的地方文史资料收集,又或是场地空间的运用,都需要有效的发挥地方相关人士的影响力才能完成,因此,第一届艺术营能成功举办,銮中确实的在地方资源整合上做的非常好,这方面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文史资料的收集与推广:在营会活动开始前的筹备过程中,须要确实的掌握好居銮这个城市的文史资料,因此事前由銮中史地学会的师生,在居銮进行田野调查,进行的方式以口述、文献和旧照片的收集等,把所有资料整合为活动需要的材料,让加参的学员可以有掌握一些有关居銮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借由田野调查的工作,带动居銮当地乡团对本土文史发展的重视,一同加入收集文史资料的工作。除此之外,銮中也在营会举办时,发动该校华文学会校讯组对营会活动进行采访的工作,并且在3天的营会活动中,把所有活动内容编辑成报刊发行,让该校的校讯组的学生可以借由此活动,训练学生采访和编辑出版的能力。这是一个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借由艺术营来带动该校学会的活动内容与训练,与此同时,也是对地方社区推广本土人文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是确实做到了对地方人文发展的输入与输出的效应。
(二)对环境与人员的整合:在进行一场350人的户外写生,所须要动用的人力物力相当的庞大,由于须要让350位学员以步行的方式走到居銮老街进行写生,当时动用了当地警方对当地的交通进行管制,也对老街实施封街,以便让全体学员可以安全的在老街做画,在老街借用当地乡团会所设立临时中心,也动用了銮中的巡察团、童军团和圣约翰救伤团协助维持当地的次序与学员的安全。整个活动所需要配合的不只是銮中校内的团体,而是整个居銮社会的带动,因此在这样庞大的环境使用和人员调派,都是需要动用人脈和地方乡团人士的支援才能有效的完成任务。
以上两个层面的资源整合,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支援整合,我们尝试在这样的一个营会活动中,带出一些信息给全国独中知道,校园教育是可以搬到校园外去执行的,只要校方能够有效的应用当地乡团、人力和物力资源,就能够开创新的教学里程﹐为独中教育开创更多元性的教学方法。
四、踏出第二步,知易行难
艺术营的举办是要呼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等重要性,所以走出了第一步,并成功的举办,之后也有学校在校内自行举办校内的艺术营,如巴生兴华中学。也有学校不断的询问第二届艺术营是否有可能举办?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始终踏不出第二步,其中原因与过去华文独中重理轻文,或先理后文的发展有关。举办一个大型的营会需要与独中的资源结合,过去华文独中多把资源分配给理科,美术学科的华文独中初中阶段大多数会编排一星期一至二节课时,但是到了高中分科(理科和商科)后,理科的课程编排中大多数都没有美术课,而商科的美术课也只编排在高一和高二,而且一星期也只有一课时。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推展人文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很大的阻碍。华文独中过去都以五育并重为办学目标,但是实际上华文独中的五育是否并重还有待商榷,以大多数高中的课时安排来看,美术科与音乐科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课时,在理科的课程安排中更是完全消失的现象下,要举办第二届艺术营须要有更大的能耐,去说服校方提供资源协助举办全国性的艺术活动。
美术课和音乐课在高中由正课逐渐被编排为副课或选修课的情况下,人文科(美术和音乐)的老师在学校可发挥的空间也愈少,甚至有些学校已不再聘请专任的人文科教师的情况下,相对的在校园内人文科发展空间更是有限。但是近年来华文独中的学生人数也逐年的增加,学生的来源广泛志向也多源,我们是否还是一贯的强调理科优越或理科优先?而让华文独中教育发展长期停留在一个失衡的发展中。中学生的教育是否应该在高中阶段就进入专业科目的教育,而放弃应有和适当的人文教育学科的培养?都是现阶段华文独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面相。
以现在华文独中发展的情况,对于举办艺术营,其实是有它的迫切需要性,透过活动强调人文教育学科的重要,带领全国华文独中尝试走入多元教学,让学科横向互动的可能性,減少不必要的学科知识重叠和提升人文学科在华文独中课程中应有的正课节数。其次是透过艺术营方式带动各校与华社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方向,让华文独中与社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互助资源。
第一届艺术营大会为鼓励此次营会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学校,特别增设了多项奖励如下:
艺术大奖:
第一名 巴生兴华
第二名 大山日新
第三名 斗湖巴华
小组团队奖:初中组
金带奖 斗湖巴华 (郑皓妍、孙庆尧、俞亭妃)
银带奖 古晋一中 (田可亮、许恭兴、李 鸣)
铜带奖 巴生兴华 (李永达、陈勇豪、杨柔昉)
高中组
金带奖 麻坡中化 (蓝泽豪、陈志旸、陈睿渊)
银带奖 新山宽柔 (张智敏、蔡荣进、阮庭思)
铜带奖 巴生兴华 (练祈升、梁哲阳、伍鹏华)
技职美工组
金带奖 霹雳育才 (洪佩玲、王宗辉、邹训龙、杨凯川)
银带奖 霹雳育才 (许慧君、吴思薇、莫鸿钧、黄育威)
铜带奖 峇株华仁 (陈佩滇、陈泰宏、郑月雯)
个人奖:初中组
金手奖
斗胡巴华 俞亭妃 、巴生兴华 陈勇豪、
巴生兴华 吕世杰 、芙蓉中华 董信捷
佳作奖
斗胡巴华 郑皓妍 、巴生兴华 李永达、
峇株华仁 林子馨 、斗湖巴华 孙庆尧、
巴生兴华 陈欣恩 、芙蓉中华 卢靖怡、
宽柔古来分校 庄智焜
高中组
金手奖
峇株华仁 黄泞敏、 新山宽柔 朱颖芝、
吉隆坡中华 叶庆丰、 新山宽柔 蔡荣进
佳作奖
新山宽柔 阮庭恩、 居銮中华 赖智觉、
新山宽柔 张智敏 、巴生兴华 杨淑敏、
麻坡中化 陈志旸 、麻坡中化 张国建
技职美工组
金手奖
居銮中华 黄健荣、 居銮中华 陈瑾充、
峇株华仁 陈佩滇 、峇株华仁 柯棋胜
佳作奖
峇株华仁 黄文塑 、峇株华仁 郑秋玲、
峇株华仁 林川玄 、大山脚日新 王伟樯、
霹雳育才 邹训龙、 霹雳育才 何茗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