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孩子》 读后感

 

书名:追风筝的孩子

者:卡勒德·胡赛尼 Khaled Hosseini

翻译:李静宜

出版: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200612月(二版)

读后感:

阿富汗塔利班权国、911美国双子星大楼事件、2021年美国拜登总统上任,即宣布美国从阿富汗军,算一算也将近廿年的动荡国度。

此书正好是在911事件之后出版,让人一窺阿富汗这样的一个国度,一个长期动荡的国度。此书故事以阿富汗为背景,描个孩子阿米尔和哈山的成长,在个宗教、种族、阶级的世界里,谁都不能选择自己的身份,然而却也因为虚荣、胆怯、慾望和傲慢,让两一原是同在一个家园里成长的孩子,却有着不同的人生。

故事以童年放风筝的乐趣,让读者认识阿富汗放风筝的文化,却也因为一风筝比赛的获胜,开始改变两个孩子的人生。阿富汗被俄军入侵后,两个孩子就此离散,阿米尔随父亲逃离阿富汗,来到了美国,哈山则在阿富汗过着卑微的生活,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散,而将他们分离,最终阿米尔在成年后还是为了哈山而回到阿富汗,然后此时的阿富汗以是塔利班神权国的政府,这个国度的人民,因为种性阶级,过的更为困苦,当然也包括哈山和哈山的孩子。

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为了哈山,也为了一个父亲不可告人的真相,当他发现哈山留下的孩子是他的姪儿索拉博,阿米尔最终决定要想尽办法把索拉博带到美国生活,然而面前要解决的困难是,要如何证明索拉博与阿米尔是有血源关系的亲属,还有索拉博长期在不人道的残虐下,他对人的不信任也包括阿米尔。

最终阿米尔用其一生,为了对过去对哈山的不义和对索拉博承诺的亏欠,努力的希望索拉博能接受他和他的家人一同回到美国生活。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动荡的国度里,看到了生存是那么的卑微,一切在人前的荣耀、身份、地位,其背后却是虐菜、胆怯和傲慢的助长。

(写于16/6/2021


《瑯琊榜》读后感


 书名:瑯琊榜

 者:海宴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20144


读后感:

一套三本,看了很久从2020年看到2021年,间中断断续续的把这套小说看完。

事以梁朝为时代背景,描述宫庭里党争的权谋利害关系,其中得麒麟才子得天下,打开了故事的开始,以瑯琊榜第一才子梅长苏的出现,让这场宫庭斗争打开了序幕。梅长苏突然出现在京城,引起了宫庭里两位皇子(王子和殿下)的注目,因为坊间盛传得麒麟才子得天下也,两为皇子在宫庭内的党争,都希望能借助麒麟才子的助力,让他们把对方斗倒,而获得王位继承大位。

然而,长苏是何人也,京城里没有人能清楚的知道,只知道每年瑯琊榜武林排名,梅长苏是榜上排名第一,但他却是一位体弱多病的书生,这以武林排行榜来看,其何得何能可以获得瑯琊榜第一名,当然是自有他独特的能力,这更是让两派人马求之不得与他交往,希望借由他的才华,一登王位。

进京城的梅长苏当然为党争的朝庭代来了一波骚乱,连朝中的皇上也感受到他的影响力,然而梅长苏进京城不只是为党争开启了新的篇章,其背后更是带着一宗十三年前的旧案而来,一宗七万忠贞的赤焰军,一夕被当今皇上给消灭,一众忠良军臣全都被灭绝。故梅长苏的出现不是为了党争,其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让十三年前七万名赤焰军获得平反。

梅长苏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赤焰军而来,他明着是在帮党争中的誉王将太子的势力消弱,但暗里却慢慢扶持靖王的势力,靖王本不在皇室党争中的主要人物,因为他长期不获笪皇上的相任,因为他对七万赤焰军的灭绝,心中永远都想求得真相,也因为这样靖王一直都不是皇上钦点的皇子继承人,所以他也在两派党争不注要的情况下,被梅长苏暗中协助建立了势力,也慢慢获多虑的皇上,对他建立了好感,并且在多次的案件处理上,深获皇上的赏识,也慢慢的从三珠钦王,升至五珠钦王到七珠钦王,最后在两派党争俱伤后,被梅长苏暗中扶持为皇子,即皇位的继承人。

为了平反赤焰军就必须将十三年前相关的大臣军侯找出来,从中找到真相如谢玉、夏江等老𦣝子当年的阴谋证据的掌握,而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斗争和厮杀,将当年各各相关的司部大𦣝们全的消灭,当然最后的目的就是平反赤焰军就必须让当今的皇上承认赤焰军是一宗冤案,让被扶持的皇子靖王掌握审理冤案的契机,最终让皇上承认是自己当年的过错,最终在故事的结束梅长苏的真实身份也越来越清楚,他不只是赤焰军的旧人,也是流着皇室血统的后人之一。

整个故事的在描写权谋、斗争结构细密,铺陈完整,故事一环紧扣一环,唯美中不足是故结尾的描写似乎有点不够完善。

(写于1/6/2021

《用脑袋来吃饭》读后感

 

书名:用脑袋来吃饭

者:伍卉苓

出版: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

出版日期:20207

读后感:

要感谢FB“我爱读阅群组里的书友赠送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非卖品的书,我认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对饮食观念的学习和修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也为了感谢书友的赠送,唯一能回报的就是写一篇阅读报告来和大家分享是最好的方法。

书名用脑来袋吃饭大概可以知道是在谈营养饮食的书籍,但是它又不是一般营养学的书那样会抛出很多医学和科学的数据说明,作者伍卉苓是一位营养师,她巧妙的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中,带出我们一般人错误的饮食观念,内容读起来像散文,却又传达了很丰富的均衡营养饮食观念。

第一部疾病与营养,作者把我们很多人日常错误面对疾病的观念写出来,正如去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大家忙着抢购营养保健品中,带出我们日常饮食的误区,其中只要在日常蔬果中有效均衡的食用,我们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保健品的䃼给。另,作者也会在文中带出坊间口耳相传的一些营养法的误区,不是每一样食材好就能大量食用的观念,文中最常提到的就是大家对豆类制品存有的错误观念。

第二部餐餐都俱到,若你要说服人唯一最好的方法就是身体力行的实践之,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朴的生活和饮食观,从他个人饮食观影响孩子正确的饮食观念,从他自身的生活去对照身边朋友的生活模式的差异中,我们可以从中知道我们生活中饮食习惯的误区,其中她也一再强调素食者的饮食中对蛋白质摄取的重要,以煎、炸料理对健康的影响,糖的摄取的错误观念等都在此书中的生活日常故事中给予说明之。

第三部饮食面面观,内容是以市面上一般受欢迎的食品中,提出作者专业的看方,如含糖饮料对我们一天糖份摄取份超标的警告;食用油的使用和选择方式都是学问,不要盲目的只听坊间流传,而不去学习认识营养标签的说明。

其中一篇谈到火锅汤底,正好现在接近农历新年,读起来特別有感触,相信很多家庭的团圆饭都会选择吃火锅,作者一再的强调汤底中钠的过量食用问题,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很多为了方便准备火锅料理的家庭,会加入方便的调味包,或是食材上选用大量的加工食品,这都是存在着钠摄取超标的问题,其更鼓励大家采用天然食材做为火锅的汤底和食材,虽然准备工作繁杂,但是一家人若能一起为火锅食材准备,其也是另一种增进家庭成员情感的方式。

最后,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轻松阅读的书籍,其不深奧难懂,从生活小品中带出均衡营养的学问,若是一个对生活饮食有在关心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共鸣。我在这几天的阅读过程中,也会不经意的在餐桌上与家庭成员分享其中得到的知识和信息,我想作者已成功说服了我对均衡饮食的注意

 

(写于1/2/2021


《大武山下》读后感


 书名:大武山下

者:龙应台

出版:时报出版

出版日:20207

读后感:

龙应台的第一本小说吸引了不少读者抢先阅读,这本书原计划在我的书单中,但不是马上要看的书,后来某一天一位台湾朋友去了大武山的教会探望在那的神父,拍了好几张很美的教堂照片,让我有想要阅读的冲动,于提前阅读了。

在阅读前就已看到很多读者说不太像是小说,或许是书中的表现型式与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但是书中的故事却是有趣的。

故事描述一位作家来到了大武山下定居,从此认识了许多大武山下的居民故事,其中有点灵异的事情在故事中慢慢的发展出来,女孩小鬼慢慢的出现在作家的面前,也揭开了一个四十多年前的命案故事。

这故事里让人感觉到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投影在故事中,以大武山为题材描述着大武山的自然、人文还有宗教风俗,这些题材很一般却又很贴近台湾市井小民,以我过去在台南生活的经历,阅读此书确实让人在脑海中一直浮现出南部生活的某个午后庙宇旁的情景,悠闲舒适的午后,不急不忙的节奏,完全能在书中感受到,那一种南部人务农的慢节奏。

事实上这小说要带出来的一个信息是很明确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共存,作者想说的是这地球不是人类的,而是所有生物一同共享的,我们要学会尊重生态和大自然,就像是故事中描述着宗教中问事的情节,其也是在述说着人对自然的不确定和敬畏的心,每个人的生活上的痛苦和无知时,都需要依靠宗教的辅助,这种行为在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理性的,然而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事是可以完全由科学来证明呢?就如故事中,警察本应该是以科学的办案,最终也因为社会的压力,而失去科学理性的办案,最终误捉错了犯人。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但是他最后却远离了万物,也渐渐的失去了灵性是这本小说想要带出来的信息。故事最后的发展是作家帮小鬼圆了遗憾了四十多年的事,最终小鬼心愿了也就放下离去了不再执着了。

整本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环境的观察入微,对生态的了解、人对大武山下人文的观注,其投射出的是一种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似乎忘了自己也是来自于大自然中,本应该是一个生态丛林的一员,但却慢慢的远离了生态,更甚是破坏了生态的共生。似乎也告诉我们应该把发展的脚步放慢,好好的去欣赏和认识我们的大自然之美。

(写于13/11/2020


《鸳鸯六七四》读后感

 


书名:鸯六七四

者: 马家辉

出版:新经典文化

出版日:20205


读后感:

辉的香港三部曲II,第一部曲叫《龙头风尾》我还没看过,就直接进入第二部曲,事实上故事并没有直接关连,只是从第一个故事的主人翁,換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翁阿炳

故事描述五、六十年代香港黑帮林立,主人翁阿炳如何从一个软弱无依的小孩从大陆战乱中来到香港,再为一个黑帮老大的历程。故事描述的手法以阿炳金盆洗手宴会回逆他的一生,如果说这是一个黑帮故事,我更认为作者要带我们看的是阿炳的一生,阿炳或许不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就是胆小、怕事、好色,但是也因为这样的格性让他的一生走的看似跌跌撞撞,却又似很顺遂不知不觉中当上了黑帮的老大。似乎也在隐喻着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如阿炳一样,胆小、怕事,一切以和为贵的走完人生。

这看似平顺无风无浪的一生,却也冥冥中注定了让他得到人生的高峰堂主一职,环顾我们身边的人不也是有如此的人生吗?只要不犯错,听话顺从上级,最终必能爬到事业的高峰处。但是作者却也留下了一句让人回味的话,人在江湖,看你是还是“混”江湖,两者的差別是行走是打出来的江山,是随时势的变化而顺从之,而得到的江山,两者差异在于你的处事态度,但是最终人在江湖终还是要,故事的结束也是阿炳人生的结束,却也让人看到一个小人物的一生。

以目前疫情的新常态下,很多人失业、失去生计,但也看到许多人为生活在努力行走出路,最终就看你是要过怎样的人生。

 

(写于23/10/2020

《彼得原理》读后感


 

书名:彼德原理

者:劳伦斯·彼得  (Laurence J. Peter)

/雷蒙德·霍尔 (Raymond Hull)

译者:鍾榕芳

出版:乐金文化出版  

出版日:20206

读后感:

这是一本畅销50年的商管巨作,在今年被同事介绍可以一读。

我想很多人在职场都在努力的往上爬到职场的最高位,但是此书却揭露了职场事实的秘密就是公司里充滿无能的人物在领导着公司和决策。

彼得原理揭露了每一个职场上,当人爬到一个最高职位时会出现在职位不适任的现象,此现象会让一个原本适任职位的人升到一个他不适任的境界,最后出现职场上的各种现象。

其中不适任者开始把责任推卸给他人,只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出现身心健康问题,让公司的人事不继的扩大,来滿足其暂时性的问题解决,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又开始出现无能,公司效能还是无法提升,最终走向倒闭。

书中所述,这似乎是一个职场上无法避免的现象,也一直重复存在每一个公司里。彼得教授此研究的最终结论是希望每一个职场人,更应该把专注力用在生活、环境、家人中,让自己时时处在一个学习状态下,才能随时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职场的挑战。

这是一本不难读的书,书中提出很多实例来证明彼得原理,浅而易懂。读着书很容易让人对照目前身在职场的自己,一再的检视自己是否已经到了一个不适任的位阶,更有趣的是读着书上的实例,似乎就能马上对照公司里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物。原来这些在50年前过已经被彼德教授所洞视发现,在多年后还是一再的重复发生。

 

(写于5/10/2020